撥雲見日──無明與智慧

  

 詩云:佛性雖堅,

    煩惱能亂;

    煩惱雖堅,

    般若智能破。

 

 ◎ 有云:人生不滿百,常懷千歲憂。在這滾滾紅塵裡,

   只因為無明,產生了千千萬萬的牽掛,一圏一圏、一

   層一層的把「心」牢牢給栓住了,緊緊的幾乎窒息,

   濃濃的淡化不開,生活的目的完全陷入一片對過去,

   現在和未來的茫然和錯覺裡,無暇探討生命真正的意

   義何在,於是,有了貪嗔痴愛,有了因果輪廻,有了

   生生死死永無止息的沈浮。

 

 ◎ 明師一指已然超生,但是接著就要破累世的宿習,去

   煩惱障,否則還是不能了死,還是在輪廻當中流轉。

 

 ◎ 在求道當下每一個人均已明體,只因知障而無法悟空,

   故要時時觀照,由心、由潛意識下手,轉而步入空境,

   而且能夠無住,不在善惡福罪當中偏浮。

 

 ◎ 修道不外人事。彼此,當思想無法溝通,無明產生時,

   此乃累世識能的輪廻,燃燒起來滋味很難受。

 

 ◎ 各人的愛愁與執著產生無明,是生死輪轉不止的主因,

   凡事隨心不要攀緣,否則產生執著,則心智無法晵發不

   能成大器,須知「愛河千尺浪,苦海萬重波」,人一生

   執著就無法自在。

 

 ◎ 所謂習慣乃個人累世宿習,而「我的」,「我做的」

   「我本來就有的」等等都是執着,都是無明。

   要破無明說難很難,說簡單也非常簡單,只要一個念

   頭轉過來就好了,只是要跨越一個念頭卻非常困難。

   如何跨越呢?首先相互間思想要充份的溝通,每件事

   情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善意,但要配合體來觀察,亦

   即所謂通盤的考慮,例如:家人反對素食只因為怕導

   致營養不良,這時,要以感激的心情,和顏悅色的態

   度加以說明,充份溝通之後事情自然圓滿。

   此外,時時站在別人的立場反觀,去除我見,想想看,

   甚至連肉體都並非我有了,還有什麽是我的呢?因此

   要隨時為他人設想一下,例如點傳師站在講師壇主的

   立場來看,而講師壇主也要時時為點傳師着想,如果

   點傳師有不完美的地方,也要想到點傳没有功勞也有

   苦勞,没有苦勞也有疲勞,這一點希望徒兒都能做到。

 

 ◎ 一有思考,就不是道,那叫做人心,叫做聰明。動了

   人心,這個智慧,也就不一樣了,智慧跟聰明可是不

   一樣啊!你們得要搞清楚喔!智慧發於天心,不偏不

   倚。用了人心、用了聰明,就會自誤。

   什麽是聰明?聰明的心,容易有對待,有了對待心,

   就可能害了你自己,做這一件事情,想一下,有没有

   利益?做那一件事情,想一下,會不會害死我?所以

   說啊,用了聰明來做事,你就有可能誤了你自己。比

   如說呢!你今天來這裡聽道理,一進門你就想,會不

   會是邪教啊?所以說,這個聰明己輸於智慧了。你們

   希望聰明呢?還是希望智慧?

   大智慧得要若愚,聰明的人,時時刻刻表現自己,一

   直希望往上爬,好表現自己。智慧的人呢,他怕爬得

   太高跌得太重。有一句話說:聰明反被聰明誤。樹大

   招風啊!你爬得高,風一來,是不是先把你給掃下來

   啦?所以說,我們的志節得要高、心氣却得要低啊!

 

 ◎ 已至末年了,但望徒兒一明理二明理三明理。

   第一明理需知「真」。

   第二明理需知「善」──以仁心待人而非人心。

   第三明理需知「美」──讓人生充滿美。

 

 ◎ 老師希望你們要有智慧去辨別是非,是理則進,非理則

   退。

   老師希望你們還必須有定持之心,定住了你這個方向,

   把持住你這個目標,一生一世再也不移,這樣子才足以

   與聖賢同儕。

   你更要以你的智慧去善自權謀,去活潑運用,雖然佛有

   佛法,但是不失玲瓏,只要你們不踰越規矩,你怎麽樣

   做都是佛法。

 

 ◎ 現代人聰明反被聰明誤,聰明並不是真智慧。修道最重

   要的是要提出真智慧。

 

 ◎ 假聰明者會偏激愛表現。真聰明的人是大智若愚。

 

 ◎ 有智撥得乾坤轉,無智反被道理埋。

 

 ◎ 熄滅煩惱降伏諸魔,才可脫出五陰三界。

 

 ◎ 有我就有苦,而解鈴還須繫鈴人,要脫煩惱苦海,需靠

   本身的力量,別人是無法幫助的。

   如何解脫呢,要從身口意修持著手,一切念頭思想行為

   皆由五蘊所引起,從修持中來袪除不良的習性,靜熄動

   心。忍辱包容有度量,逆來順受增長智慧,時時為別人

   設想,自然活得超脫快活。

 

  ◎ 現在所體悟而說出來的話,經過時空的差距,半年後可

   能已經改變,但此刻的心聲還是必須講出來,才能化於

   氣,才會消化。每一個人所講的均在數理當中,有着對

   待,故凡事要廻光反照,如此,在闖關遇到魔考時,才

   能明辨。

 

 ◎ 際此普渡之期,大家都是上求佛道,下渡眾生的一群,

   因此必須精進,然後應機而說,法本無高下或深淺之分

   別,只要適合對味即可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ktakhongkong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