逆水行舟─談精進
曰:自性本俱足萬法,
只緣無明障蔽,
破除無明以明明德,
即曰精進。
◎ 「舉世皆從忙裏過,有誰肯向死前修」。這句話希
望多體意,修道處世當中退讓忍耐一點,每一個人
都很忙,但是蛇入管則直,來佛堂聽課總是有益,
不管懂不懂,來了就聽,種下因緣的種子,漸漸
的終會改變自己,破除無明,生出大智慧的。
◎ 聖人曰:「天雖高,不敢不低頭,地雖厚,不敢不
循循走。」這些都是修道經驗者,留給後世修道者
有個依據,以修成圓滿境地。
◎ 我執去後,再進一步不執著於「法」,要知道佛法
並無高低上下,乃應眾生需要而定,而設,沒有
一種方法一定對的道理。
◎ 徒等,為師列舉幾條學習精神:
一、把言路閉塞,是見廣識大的障礙,把智路閉塞
是進德修業的障礙,故言能通理,理能生智,
真知才能煉出真膽量。
二、在學習的過程中,能做到入迷的境界,便能
成功;在生活的過程中,能做到慎獨的功夫
,便能善化。
三、學習要抱興趣的態度,才能學到心得,修道要
抱樂觀的態度,才能得到心安。
四、道義的貫通靠深思,表達的能力靠多講,道業
的成就靠苦修。
五、學問、做人、辦事,重在根基,不在根基上用
功夫,一切努力,都是捨本逐末。
六、智仁勇非金錢旦夕所購得來的,是本著日積月
累心力的結晶。
七、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,不學不思,乃
是落於困乏的基因。
八、葉公問弟子孰為好學。
孔子對曰:「有顏回不遷怒,不貳過。」
(按:足見「學問」非僅「知見」之學,他如待人接物、
心性修持等,亦在在皆學問,在在曰精進。)
◎ 修道是長年之事,不是混熱鬧,混眼前,豈容敷衍,
這是道道地地自家事。各人之性命各人了,各人之祖
先各人超。不要興緻來時,辦道津津有味;興緻盡時
,則敷衍苟且,如此這般,豈非藐視佛法?藐視天命
?此語怎說?爾等皆大愿在身,表文一昇,皇天后土
實所鑑知。為師我是監護人,如敷衍豈不是怠慢為師
的天命?我等師徒皆慢怠不起啊,要知有功老天賞,
有過老天罰!
◎ 你們來學道,學道得從聽道做起,聽道要不能保持開
朗,是聽不進去喔!
學道要不學得有板有眼是成一仙的,告訴你們,聰明
的人往往成不了仙成不了佛,聰明的人往往聰明好自
用,聰明好自專,聰明的人喜歡出頭,聰明的人喜歡
站在前面,聰明的人需要謙虛、內斂、要包涵,聰明
的人要讓人看起來不太聰明的樣子,這樣人家才會提
拔你。
◎ 學有深淺習有偏,思想圓融得環中,羣才韜筆隨心論
,思論經典應身心。
◎ 道不在深奧,道只在日常生活之中,道只在你自己本
身之中,不是往外去求的,所以你想在仙佛身上或講
師身上得到什麼法門的話,那老師我跟你說:「不可
能的」。講道是幫助你學道的一種方法、修道的一種
知識,所以希望你們知道就要學,還知道要用,要怎
麼去用,就全看你們自己了,只要你功夫下得深,自
然就能用得玲瓏。
◎ 在身與心,生理與心理產生不平衡的思慮,也就是五
行相剋,無法跨越無法自拔時,最後尚可一心專注毫
無雜念的叩求天助:
大智文殊師利菩薩──希望開智慧時叩求。
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──有苦難時叩求。
◎ 要能日知其所為,月無忘其所能。更要能温故知新,
孜孜不倦,學而不厭,才能達到良知良能的顯現。
◎ 回去要好好看道書,隨時充實自己,不懶惰、不怕
苦,充實自己最重要,這樣才能天天進步,天天求
改革。要不然人家問你們,你們是前賢卻什麼都不
會,自己要好好再努力,不要氣餒。
◎ 不明道理,焉能修道?
◎ 西方路途雖然遠,唯在修者志有恒,不怕慢來只怕
站,不怕不到怕不行,世上自古無難事,畏難苟安
乃俗情,丈夫有志超天地,克難之事在精誠。
◎ 要學而時習之,當仁不讓於師,知命立命、行功了
愿。守三清,懷四勿、三畏、九思(論語季氏篇)
勿忽略,苟新日新,百尺竿頭,更上層樓。
◎ 老祖師所修持的是四從願心,而化解人心的方法
則是:
1.化迷情為慈悲:以眾人的心為心,以天地的志
為志,以慈悲心來同體大悲,看眾生痛苦,自
己也覺得痛苦。求道之後,並不是每一個人都
要代天宣化,替天治世,個人能提昇到第幾階
梯都可以,但至少要無愧於心,不傷害於萬物
,這就是民胞物與的深意。在修道途中,要能
轉變自己的心境,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一想,接
受別人的意見,化慈悲為喜捨,也就是讓他人
生歡喜心,讓人歡喜,首先要注意儀態的端莊
,例如,修道人頭髮不要太長就是一個例,避
免覆蓋了印堂,影響了前途。
2.化疑慮為聖解:眾生往往在落人因時,心中生
出忿之心,疑惑上天為什麼如此不公平,獨獨
對我刻薄,讓生命中到處都充滿荊棘、坎坷。
事實上,這些疑慮都應該化為聖解,對世間事
要明明瞭瞭,當知道一切因果有其因,諸法
因緣起。一定要能夠不昧因果。
3.化束縛為解脫:佛規禮節算不上束縛,既然要
修道當然要有戒律。在修行與神通上,神通各人
本身俱備,但修行則由紮根做起,神通有如修行
的成果,修到第幾層就有什麼神通,有如樹已長
成自然結果,如果,一心一意為攀果而砍樹,將
永遠無法達到正等(果),若由修行上的持戒、
佈施做起,就一定根固、樹長、開花而結果了。
修行的意義並不是了解多少法,有什麼神通,而
是利益了多少人。
4.化凡事為般若:不論修道與否都是要做人的,
而做人的基本在於能夠「守本份」,人事上如果
處理圓滿,自然人緣就好,人人都敬重的話,攝
受力自然增强,正所謂收圓先收自己的圓,人道
盡則人事圓,天道亦圓。